双击可自动滚屏
历史剧:在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之间寻找平衡
2003年06月01日来源:网友提供关耳
从去年年底的一部《康熙王朝》引发的关于历史剧创作的诸多问题的争论,正在伴随着中央电视台的《天下粮仓》和北京电视台的《李卫当官》的热播而深入开展;这对于推动我国影视历史剧创作的健康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重要意义。
无庸讳言,时下电视台、投资者、创作人员对于清宫大辫子情有独钟,《康熙王朝》之前其后,大辫子们排着队地在荧屏上亮相,招引千百万上亿万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姑且不论如此之众的清宫戏充斥荧屏给电视娱乐节目的合理比例所造成的失调,单以艺术创作角度而言,如此不断地重复表现相同的历史与生活题材,如此不断地违背历史真实性,如此严重地拿历史当幌子而大肆"虚构"的倾向,无疑有将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引向失去平衡而堕落的危险。
(一)史实与虚构
历史剧离不开历史事实,否则此"剧"就与"历史"无缘。《康熙王朝》之所以具有某种吸引力,同它所标榜的"历史正剧"分不开。但对于"史实",普通观众不会太认真去查验,历史学家也不至于随意苛求;但有一条,那就是应当"大体"符合、切忌"瞎说"。
以《康》剧而言,既然表现的是真实的朝代与皇帝、真实的事件与人物、真实的地点与时间,那么也就应当不丢弃原有的这个历史框架而另编一套;在这种框架中,仍然有着广阔的想像与虚构空间来充实历史的不足和展现历史的可能。但《康》剧为求"好看"而虚构了大量与史实严重不合的戏剧事件与场面,泡制出一个"历史"无据、"正剧"不"正"的变形的"历史正剧"。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许多报上文章和网上评论多有涉及,不再赘述。
如果说《康》剧浓缩了康熙一生的治国史,因而算是与"历史正剧"多少贴点边的话;那么《天下粮仓》围绕一系列"粮仓事件"展示乾隆登基初期的治国之道,使用、表现史料更少,而"虚构"成分更多,因而离"历史正剧"更远。《天》剧开篇几集以钦差大臣刘统勋在浙江斩杀粥厂官员沈石、平冤狱卢焯出任浙江巡抚等事件为线揭开"粮仓"黑幕,其情节可以说是完全"虚构"的。刘统勋、卢焯实有其人,载入清史稿的列传中。实际上,刘统勋只是于乾隆元年奉乾隆之命以内阁学士身分随大学士嵇曾筠赴浙江学习海塘工程,二年授刑部侍郎留浙江,三年归朝,根本无"钦差大臣"之历;而卢焯在雍正朝授武邑知县,十年授按察史,雍正十二年擢福建巡抚,绝无入狱之灾,倒是在乾隆三年调任浙江巡抚后,于六年被弹劾而遭解任、夺官刑讯,七年被拟绞,八年以完赃减等戌军台,而后又于十六年乾隆南巡阅海塘,"念焯劳而召还,授职",二十二年再次被责"负皇恩而夺官"戌巴里坤,二十六年召还,三十二年卒。对照史书所记,刘倒是个敢说敢干的官,至少《天》剧中刘的形象也还是"大概齐"符合史实的吧;但《天》剧中的卢焯形象则同史实相距甚远。因此,怪不得该剧导演吴子牛承认他导的此剧"既不是正剧,也不打'戏说'的牌,属于'第三类'历史剧"。正是基于该剧主要人物"查有其人"而"面目变样"这个因素,我以为准确地说,如同由《三国志》发展而来的《三国演义》一样,《天》剧当属借历史人物与背景而创作的"历史演义剧"。
史实与虚构,看似水火不容,其实可以妥为调理:忠于史实,大体有据,在不失历史面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艺术虚构,正是"历史正剧"的基本特征;而借用历史人物、事件和背景,在不失历史风貌的基础上做大量艺术虚构,则是"历史演义剧"的重要特点。至于"戏说",则完全排除了历史真实框架,随心所欲地编造故事,糟蹋历史,愚弄观众,在"历史"上实在是谬以千里,是不入"历史剧"之流的。
(二)"真实"与本质
历史剧追求历史真实,既包括可以对号入座的事实,也包括符合历史面貌的艺术虚构。这种真实不应当是表象性的,而应当是本质性的,体现出历史规律性的。只有和谐地处理好历史真实与历史本质的辩证关系,历史剧才有真正成功的可能。 诚如许多专家所言,作为"历史正剧"的《康》剧在表现历史真实方面出现许多硬伤,轻率地对史料已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与人物进行篡改,以"正剧"的形式对"正史"做出曲解,这种创作方法显然会在观众中产生误导。这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应注意的另一个方面是,该剧在整体运用历史事实与进行艺术虚构上的最大问题在于把握历史本质上的偏差。这种偏差集中表现为剧作在历史观念上渗透着强烈的"皇权"思想--这当然不仅仅表现在《康》剧一部作品中。今天我们创作历史剧,是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全新的历史观念去驾驭历史题材、品评历史人物的历史功过呢,还是置身于几百年乃至几千年前的封建氛围对于皇权一味顶礼膜拜?《康》剧采取的正是后者:康熙被创作者以五体投地的万分虔诚雕琢成一尊"千古一帝"的高大塑像,而作为最高封建统治者的专制实质及其为厉行思想控制而兴的《明史》、《南山集》等文字狱,以及地方吏治贪酷等等封建统治的罪恶,都在歌功颂德的情节推进中消失得无影无踪;相反,却可以为烘托"千古一帝"的丰功伟绩和旷世大业而把其他历史人物当泥巴随意捏造,而且毫无愧意(最近,福建郑成功后人集会,对于《康》剧将郑经的病死篡改为兵败自杀和杜撰郑经与施琅失和以及不提郑成功之孙郑克爽降清实现中国统一之举等问题提出非议并要"讨个说法",编剧朱苏进对此不屑一顾,扬言他们"要不满也就只能让他们不满了")。
当前正在热播的《天下粮仓》虽然跳出了宫廷小圈子而着力表现京城与地方反腐倡廉的斗争,但乾隆皇帝却也仍然置于扭转乾坤的关键,他的带领朝官节食三天并亲耕示范,以及支持清官们的"正义行动",其情其功可谓空前绝后。这岂不是真要让人祈望他这个"好皇帝""再活五百年"了!粥厂刘统勋因赈灾锅里的粥不能插上筷子而按律斩杀沈石一段戏虽说血腥而草率,却从另一面歌颂了"大清"律法多么庄严伟大!如此为民着想的"王朝"实属可贵,而地方灾民之苦难罪在孙敬山之流贪官,怪不到为灾荒"忧心忡忡"的"皇上"头上的。整个《天》剧除了孙敬山、王干炬等鼠辈及其后台所为,与清官们和皇上均无干系,而且皇上正在撒网捕鼠,何患鼠类不除、天下不太平?
无论历史剧中的史实是"实有其事"还是合理虚构,都不能违背历史的本质。封建专制即便再"开明",毕竟也是"吃人"的社会制度,已经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总不能还长着一个封建脑袋大唱"皇权"赞歌吧!倘若编导们只是从玩戏的角度与心理出发,胡编什么"英明皇帝"和"伟大王朝"的话,那么历史就有权利提出庄严的非议。本质就是本质,这是不能不负责任地乱加涂沫的。只有是符合历史本质的,才是真正真实的;否则,即便你编得如何"真实感人",也还是歪曲历史之作。
(三)寻找平衡点
历史剧在"历史"与"剧"之间摇摆,不断地出现堕落失败的教训,不能不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如何端正创作态度、走好创作路子,这是历史剧创作中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其实,从50年代末以来,我们的话剧、戏曲、电影等艺术门类在历史剧创作上取得了许多优秀成果以及有益经验与教训;从中加以学习与吸取,无疑有助于今天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
分别创作于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历史影片《林则徐》和《甲午风云》恰好是两部"辫子戏",表现的是清末两场战争即1840年鸦片战争和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虽然影片已经过去了半个来世纪了,但相信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人心目中还铭刻着林则徐与邓世昌的抗击外来侵略的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赵丹饰演林则徐、李默然饰演邓世昌,以其准确把握人物精神风貌、生动展现英雄爱国情操、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功力,成功地塑造出富有历史感与真实感的历史人物形象,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震撼力和爱国主义激励力。而在编剧与导演方面,两部影片也都在充分研究了史料的基础上对影片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对影片的艺术创造进行精心构思,创作出了载入当代中国电影 史册的电影精品。两部影片的成功经验恰恰在于二者正确并科学地把握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辩证关系,不因尊重历史而拘泥于细枝末节,不为艺术虚构而违背历史真实,而且这种真实与虚构都服从于历史本质与历史规律。比如,《林则徐》除了着力刻画林则徐这位禁烟英雄的胆识、智谋、内心矛盾与爱国激情等等人物特征外,还从历史本质与概括现实生活出发,虚构了平英团领袖人物邝东山等自发参加抗英斗争的劳动人民形象,从而更深刻更广泛地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风貌。尊重历史规律,把握历史本质,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和谐地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构思,这便是两部历史影片所寻找到的"平衡点"。当然,二者也并非没有教训,《林》剧将对禁烟有过贡献的豫坤处理成林则徐的对立面,《甲》剧将真实人物刘步蟾写成海战中的逃兵,都是有违事实的败笔,当时就受到评论家的批评。
总之,如何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历史剧创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可贵的是,我们的艺术家、评论家及有识之士一直在实践、探索与研究,而且也有了初步的收获。不幸的是,市场魔力的左右与观众水平的差距,导致近几年来某些历史电视剧的创作走上了一条歧途,给我国影视历史剧的创作带来了令人叹息的损失和不良的影响。更不幸的是,一些得到眼前利益与"赞扬"者还在为自己的"成果"沾沾自喜并有携巨资再接再厉的气概,这无疑更为历史剧创作的拨乱反正增加了难度。但历史与艺术是不可欺的,观众也是不可欺的,还历史剧本来面目之日终会到来。
(最新报道)